走进雨花区井湾子街道井巷社区,红瓦红墙的民居前,老人们摇着蒲扇谈天说地,养老食堂的饭菜香弥漫在空气中,处处洋溢着温馨惬意。
诞生于1989年的井巷社区,曾经因“脏乱差”饱受诟病。居民朱建和回想起改造前的社区环境仍记忆犹新:“那时‘天晴半天灰,下雨两腿泥’,我们常常调侃这里是‘烂楼下面一个棚子’,整个社区脏乱不堪。”
如今的井巷社区,在党建引领下正悄然发生变化……
急难愁盼快响应
“张大爷,您反映的楼道灯坏了,师傅明天来修。” 党员李大姐边记边说道。在井巷社区,这样的场景再平常不过。
社区党委织密网格化管理,精心打造红色驿站,为居民排忧解难。6个党支部扎根6个网格,126名党员佩戴 “井巷先锋” 袖章,化身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民情收集员。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政策宣讲5场,调解邻里纠纷32起,办结民生实事12件,3个红色驿站月均接待群众咨询23人次。党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践行初心,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格”。
清风拂面润民心
“青菜新鲜,绿色积分能抵3块钱。”在社区的新雷锋超市里,管理员笑着对李娭毑说。“以前买菜要走两站路,现在下楼就到,绿色积分还能抵钱,方便又实惠!”李娭毑乐呵呵地说。
新雷锋超市里的绿色积分,不止带来消费便利,更像颗种子播进人心——带动居民主动参与共建,楼道杂物少了,花坛花草多了。这家创新“购物+公益”模式的超市,货架上既有柴米油盐,也有居民捐赠的图书,放学后的“图书一角”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超市外的清廉书画室里,几位老人挥毫泼墨,“清风徐来”的书法作品散发着墨香。每月,他们都会将社区的“好人好事”“文化活动”等内容创作成作品,在社区公示栏展览。连续四年的 “清廉社区” 牌匾映着茵茵绿意,清风正气袭面而来。
银龄关爱暖晚年
“叮咚——您的助餐订单已接单。”独居老人黄爹爹家中,“一键呼”设备传来提示音。彼时,井巷社区综合养老中心养老食堂的师傅正将刚出锅的辣椒炒肉小心地装进保温盒。15分钟后,志愿者姜阿姨准时将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黄爹爹手中,饭盒里的冬瓜排骨汤还冒着热气。
社区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康雅养护院、康和医院为载体,构建“银龄关爱”体系:每月开展手机教学、“健康散步陪伴计划”;开办养老食堂,日均供应200份营养餐食;为80岁以上老人打通“医养绿色通道”,为60岁以上老人建动态健康档案;打造“五边六助”的数字化居家养老模式,通过智慧平台实现预警处置率100%……一系列暖心举措,为社区老人编织一张“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银发幸福网”。
文明新风传薪火
社区以“好人文化”为纽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厚植文明沃土。好人广场的好人信箱里,一封感谢信静静躺着,信中感谢李迪师傅义务为居民维修家庭电器。多年来,李迪师傅从独自行动,到带动3人组成“维修小分队”,经他们修好的家电不计其数。“看着邻居们用上修好的风扇、洗衣机,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李迪师傅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奉献的快乐。
好人公园、好人长廊与好人信箱串联起68位好人的暖心故事,“好人故事会”每月开讲,将邻里间的平凡善举化作照亮社区的星辰。2024年以来,3000余人次在“井巷夜话”畅谈心声,6支文体队伍以12场次演出传递正能量,文明新风孕育出2名“湖南好人”,“好人文化”浸润着家家户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